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阳明学学术资源 在线共享平台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知行合一


合作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
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赣州阳明书院

天理在我心

 二维码

天理在我心 ~淺論王陽明心學


撰寫人:慈明高中

普高二忠 童鎵峻


指導老師:江慧娟老師


2006年10月25日


壹、前言

  有著悠久歷史、高度文明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整個人類的進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在西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一直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導地位,尤其是文化,更影響了東亞諸國,在宋明儒士的思考、傳承、再生,造就了中國文化哲學的最高結合——理學,但是由於政治的紛擾,許多儒士遭到誹謗,在這個光明來臨之前的黑暗階段,不是留下點什麼,就是被歷史的洪流淹沒,而王陽明(註一)卻秉持著一個儒士的崢崢氣節,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向他所執著的理念前進,雖然頻遇阻礙,但歷史卻因此為他留住一席之地,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個洋溢著理想與滿腔抱負所交織的時代吧!


貳、正文


  宋明理學(註二)可以分為兩個脈絡,一是程(伊川)朱學派、一是陸王學派,大抵上是「性即理」以及「心即理」的兩派思想的消長,經過鵝湖會談(註三)後,陸九淵的聲名大噪,其上繼程顥之學,而下開陽明學說之先河,在歷史上更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象山承明道之緒,以繼往開來為己任,以辨義利、別是非、明夷

夏、正人心為入手處。而在教育方面則是以先立乎其大者(註四)、知恥(註五)、辨義利(註六)、求放心(註七)為其學說大要,這對後代的影響甚大。王陽明自他那裡承襲了心學理論,如去除障蔽(註八)克制私欲(註九)、慎獨存誠(註十),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是晚清的大文學及思想家曾國藩,都遵行著慎獨、存誠,一脈的思潮承襲了五千年的道統,以下來介紹最主要的三個理論: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是陸九淵的中心命題,而王陽明的思想繼承了南宋陸九淵的此項思想,認為充塞在宇宙之間的,只是一個理,或是一個靈明的本性,用別的話說,理就是原則、原理,也就是人性之理則。

  理又是人的心,離開了我心,離開了靈明的本性,就沒有天地之存在。換言之,客觀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主觀知覺作用的結果。沒有被心知覺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可見,天理是不外於人心的。然而另一面,朱

子的心,卻偏向於認知心,他認為可以透過這個認知心去統攝「性」及「情」,就是所謂的「心統性情」。

  用心的認知作用去管理可能泛濫的情感是可行的,然而,朱子既

然將「性」與「心」設在形上、形下,二者不能相互感通,又認為可以透過形下的心去統攝形上的性,就產生了矛盾。因為「性」既是道德的最高依據,又怎能透過形下的認知作用來管理呢?那麼,形下的心又以什麼為根據?這是朱子太過於重視理智上的認知,忽略了體知的作用而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知行合一」朱子主張先知後行的,認為要先去認知事物之理,而能有正確的行為。而一般人也覺得「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但王陽明卻反對這種把知和行分開而論的思想。王陽明舉<大學>為例:「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註十一),他說當人聞到臭味時,心中同時便已有有厭惡的感覺,前者屬知,後者屬行,二者是同時發生的,而不是聞到臭,然後才加以分辨,再生出厭惡之心。相反,世上有人認為自己是知道了,但不能實行出來。王陽明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加上補充,認為知而不行,而因為不能真正的知,如能真正的知,就必然能夠行。如孝道,如人真的知道要孝,便必然行孝了,相反,即是熟讀<孝經>,然而未真知道孝,也是不能行孝的。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是言明此義。

   「致良知」,這種天理在人心的展現,就是良知。良知是套用孟子之說,是「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正如見孺子將入於井,而產生的惻隱之心,是無須經驗學習,而是純乎上天賦予人心的。陽明言良知,即是人生來就有的一種知善知惡的天賦本性,他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可見,陽明認為孝悌惻隱的知,莫非出自人心之當然,絲毫沒有勉強的。

  陽明依然肯定人心中良知的存在,他打了一個比喻,人心好比一面鏡子,本來是明亮光透的,但因受後天的熏染而蒙上塵垢。人只要向內反省,把這些塵垢(或指私欲)拭去,便能回復明亮(即良知呈現)。故陽明認為為學之道,主要是向內反省,時時體察這個人心中之理。這種除去私欲,恢復本然,擴充到底,都說明了致良知是一種工夫,更是一種實踐。

  這些思想上承陸九淵,遙契孔孟,深得簡易之教之意旨,故在明

代天下已逐漸僵化的程朱理學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反動,也可以說是

一種思想上的革命。但因其後學者能力不逮,把王學歪曲,不少只知

高談心性,不講學問,至於「束書不觀,談無根。」更甚者則流於放浪自恣,言行乖謬,竟倡「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的話。明末王學未流只叫著致良知的口號,實隨便胡鬧,全不顧國家安危。清初顧亭林、王船山諸人皆痛心於此,曾嚴厲責備王陽明。綜觀明代王學大盛,似乎弊多於王學之弊,在於過份強調「良知」,缺乏了知識基礎,末流更因而演變為空疏和狂妄,怪不得清初文人有言:「明之天下,不亡於流寇,不流於黨,而亡於學術。」實證其缺失影響之深切。


參、結論


  程顥言:「不偏為之中,不易謂之庸」強調理學則是道學臉孔而刻板僵化,心學太過則一事無成、不學無術,要怎樣才能不偏不易,行中庸之道,卻實值得細細思量,尤其是現在的社會亂象,儒家應挺身而出,把持著三綱四維,維繫著地維天柱,行君子之道,立不世之功,發揚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改變這個世界。


肆、參考資料

<<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 黃公偉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0<<曾國藩 成就一生的 49個方圓>> 劉躍儒 台灣先智 民

90 <<王陽明—<<傳習錄>>新解>> 應涵 正展 民

89 <<朱子—<<近思錄>>新解>> 安平 正展 民

89 <<四書五經>> 莊朝根 世一 民

88<<四書心德>> 孟穎 靝巨 民

77<<新譯四書讀本>>謝冰瑩等 三民 民

9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link=best&qid=1206100603073&r =w


................


1王陽明,晉右將軍王羲之後,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晚年愛越城東南二十里之會稽山陽明洞,築室以居,自號陽明子,學者乃稱陽明先生。

2宋明理學又稱宋學、道學、新儒學,是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主張,而建立起一套頗具思想體系的理論。

3鵝湖會談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四月。

4先立乎其大者--象山教人,要人先立乎其大者,意即學者當先理會其所以為人之道。

5知恥--儒者教人,重在敦品勵行,讀書乃其次要。學者立身之道,須有廉恥。

6辨義利--『義』是為所應為,道理上該做的事,如「正義」「道義」『利』是指利益,就是能得到好處的事。

  然而義與利經常互相衝突,做該做的事有時無利可圖甚至吃虧;想

要得好處,有時道義要放兩旁。然而在道德上,義還是比利重要,不可見利忘義,所以要「搞清楚義與利的分別」,就是『義利之辨』。辨就是辨別。

7求放心--象山教人要先求放心。嘗說:「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孟子亦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蓋能收得精神,自作主宰,此心始不致流離放失於外,失其主一之用。否則如牆頭草,吹之東則東,吹之西則西,勢將一事無成。是以為學處事,均須專一,不可二用其心;此學問之道,所以在求放心。

8去除障蔽--陽明云:「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格物致知之功,勝私復理」,是為「理障」之克除。事物障礙足以使人失去本體全,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即致知格物以通智去礙,以消除惡源-私意、人欲。人有自律的道德,便是由於人有良知。要致良知必須慎獨存誠、克制私欲,去除障蔽,時時去人欲存天理,隨著良知的指示去好善惡惡。沒有良知,自律便是空的概念,要自律,只有使良知時時顯露,勿讓私欲昏蔽,陽明教人摒除私欲蔽障,以彰顯律的道德,而我們企盼獲得真正的自律,捨陽明則不知尚有其他更佳的哲學?

9克制私欲--致知格物足以破氣質生理之蔽障,這也是明心見性的工夫。陽明認為:良知只是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但心上有動意,性上有昏昧,克制私欲,方能存天理以致良知。

10慎獨存誠--陽明云:「慎獨即良知」,又云:「誠意即良知」,能保持良知實體之「誠」於無損墜,即是存體,能使靈覺常存,不流於昏昧放逸,才是戒懼工夫。這種致的工夫,一在自反自省,一在克制私欲,故慎獨存誠才能致良知以養德。

11所謂誠意,就是不欺騙自己。就像討厭不好的氣味、愛好美好的

顏色一樣,這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可隨便。小人平時專作壞事、無惡不做;見到君子,便躲躲藏藏帝掩飾自己的壞處,而表現自己的好處。可是別人看來,好像看見他的肺肝一樣,這樣的遮掩,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就叫做內心真實,也就表現在外。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可隨便啊!

  曾子說:「十隻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隻手在指著你,這真是很可怕

的呀!」財富可以把房子裝飾得漂亮,美德可以潤澤己身,內心坦然,身體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調要做到內心的意念都能真實無妄。



关于我们

——

网站首页         专家介绍

热点动向         活动资讯

资源下载         需求发布

自由论坛

专家在线咨询


王阳明简介

——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联系方式

——

邮箱:ymxsgxpt@163.com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电话:13970100933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61号(赣南师范大学)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