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阳明学学术资源 在线共享平台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知行合一


合作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
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赣州阳明书院

谌荣安:随处体认天理,心性连结道气——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

 二维码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19.jpg

随处体认天理,心性连结道气

——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

(茂名市科技局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作者以“心学”一词汉译英存在的分歧作为切入点,以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湛若水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心学的实质。

文章通过解读“六字符诀”和《心性图说》的内涵,剖析湛若水的宇宙观,从而认定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属性。

作者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心学的实质,还有许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

作者最后对心学的汉译英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白沙之学 甘泉学说 理学 心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实质


1. 问题的提出:“心学”一词汉译英的尴尬

在为参加本次研讨会准备论文选题时,我发现“心学”这个名词的汉译英,学界存在极大分歧。不仅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译法,甚至同一位作者,在其不同的论文中,有不同的表述。请看:

theory of mind———“心意学说”(《杨慈湖心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psychology theory——“心理学学说”(湘大学报哲学版:《王守仁与明末清初思想解放潮流》)

heart learning———“心脏学习”(辽宁科技大学报:《中国艺术的禅宗精神》)

Benevolence Study——“善行研究”(上海《复旦学报》社科版)

the heart study———“心脏研究”(刘绯:《审视‘西游记’之明心见性》)

mind study——————“心意研究”(湖北大学学报:《乐之境:王阳明“乐”思想研究》)

the theory of mind——“心意学说”(《论陈白沙“自然之乐”境界论》)

love study——————“爱研究”(上饶师院学报2008/02二十八卷第一期)

neo-Confucianism———“新孔学”(东南大学报哲社版200801第十卷第一期)

Guan Xue(作者在《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中,索性将“关学”的音译当成“心学”;而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作者将“心学”译成:philosophy of the mind——“心意的哲学”)

Heart-and-mind aesthetics——“心与心意之美学”(见《宁波电大学报》。作者的其它论文,有的译“心理学的”:psychological;有的译“唯心主义美学”:idealistic aesthetics)。

还有作者将“心学”简单译成“理想”:ideal

以上是我见到的“心学”的十五种汉译英。但都是错译

估计还有其它译法。如何翻译才能准确表达“心学”这个专有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呢?

甘泉先生教导我们:善学道者,先正经,而后救偏。正经即救偏矣。”(清同治丙寅葺刻之资政堂藏板《甘泉文集》卷之一,第六页)。

因此,我必须首先彻底弄清“心学”这个词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用英文把心学的概念表达出来。

现在让我们看看权威的《辞源》对“理学”、“心学”的注释:

理学——又称道学、性理学。附会经义,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

道学——宋儒哲学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宣扬性命义理之学为主。元朝人写《宋史》,把这类哲学家归入一类,列为《道学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二十余人。后来用作理学的同义语。

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良知之学。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

那么,理学(道学)和心学如何翻译成英文呢?

遗憾的是,我查遍了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没有找到与理学相对应的英译词汇。仅查找到理学的释义:

a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吴景荣、王佐良等:《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

如果我们将上述英文释义,回过来翻译成汉语,则是“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儒家学派”。请注意,理学在这里被定义为“唯心主义哲学”了!

“道学”汉译英是:Neo-Confucianism(新儒学/新孔夫子学)。词义注释是: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960-1279)。

至于《辞源》关于理学又称“性理学”的注释,以及“心学”一词,我遍查一切可以找到的工具书,都没有查到与“性理学”、“心学”相对应的英译词汇,也无英文注释。

   2. 学界关于“心学”学派的划分

学界把宋明理学分成三大派别:张载为代表的一元论;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一元论;陆、王为代表的一元论。

一元论的学说被称为心学。“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遂分王、湛之学”,故心学又分出“江门学派(陈、湛学)”与“姚江学派(阳明学)”。

“江门学派”包括“以自然为宗”、“静中坐养出个端倪”的“白沙先生之学”和“随处体认天理”的“甘泉之学”。

宋明理学学派的划分,以及心学学派的划分,众说纷纭,恕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湛若水是如何评述“王、湛之学”的。他说:“阳明公初主‘格物’之说,后主‘良知’之说。甘泉子一主‘随处体认天理’之说,然圣贤宗旨也”。他还指出:“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以言其交,则也。”(湛甘泉撰:《阳明先生王公墓志铭》,载《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卷卅一,第十五页)。

另据《明史·儒林传·文简》中记载,宜兴学者周衝[1 4 8 5 —1 5 3 2] 字道通,号静庵)先后拜王、湛两人为师,他对王、湛“心学”的实质,深有领会,他说:“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沙堤湛氏族谱》卷廿六,第二十二页)

日本资深汉学家小林信明先生也认为:“其实,人只有具备了‘致良知’的思想,才能实现‘随处体认天理’”;“‘甘泉学说’结合了‘阳明学’的观点,在史学上有着重要地位。”([日]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序》)。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31.jpg


3. 甘泉学说的实质探讨

3.1 哲学阵营及学派划分的依据

虽然中国古代已有“哲人”一词(《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但直到清末民初,西学东来,才有了philosophy这个词。philosophy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原意爱智慧”。汉译:哲学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从而归根到底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19-220页)。

这样,我们对于先哲们的学说,进行“两大阵营”及不同学派的划分,就有了科学依据。

3.2. 甘泉学说的哲学属性

   3.2.1 解读“六字符诀”,认识甘泉学说的本来面貌

小林信明先生在《湛甘泉研究·序》中说:“甘泉学说的中心,是‘随处体认天理’这六个字。”

我很赞成小林先生不用甘泉学派,而用甘泉学说来表述湛甘泉哲学思想。

“六字符诀”是甘泉学说的核心。让我们先从字面上看看“六字符诀”的含义:

随处——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随时随地随事。

体认——:实践,体验。《淮南子·泛论》:“故圣人以身”。

    :认识,辨识,认清是非。米芾《山光寺》诗:“迟迟绕壁题名”。

   体认:通过实践体验,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

天理——自然法则。《庄子·天运》:“顺之以天理”;又《韩非子·大体》:“不逆天理”。

  随处体认天理: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可以通过实践去体验,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随处体认天理六个字,学界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断言它是“心一元论”,是唯心主义学说。对于某一学术思想,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十分正常的。

我想提请同志们注意的是,湛若水曾告诫人们,对于随处体认天理,有人“或舍其精义,各滞执于语言,盖失之矣。”(见湛甘泉撰:《阳明先生王公墓志铭》,载清同治丙寅葺刻之资政堂藏板《甘泉文集》卷卅一,第十五页)。

湛若水是这样解说随处体认天理的:“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随处体认天理即《大学》所谓格物”(《大科书堂训》,载清同治丙寅葺刻之资政堂藏板《甘泉文集》卷之六,第四页)。(《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动手做实事,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湛若水一辈子在宣讲随处体认天理。他对于某些人的误读,总是耐心地解释,多方举证,予以说明。例如,他在与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交正”时,特别强调指出:“吾之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洪垣撰《墓志铭》,见清同治丙寅葺刻之资政堂藏板《甘泉文集》卷之卅二,第12页

既然随处体认天理是格物,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那么,很显然,随处体认天理这个论点,是唯物论观点。

因此,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甘泉学说,其指导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36.jpg


   3.2.2 解读《心性图说》,认识甘泉学说的实质

有人认为,甘泉学说中的《心性图说》,是心学的具体体现。那么,这个心学的实质是什么呢?让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心性图说》,来认识甘泉学说的实质。

甘泉先生为什么要制作“心性图”和作《心性图说》呢?

他说:“此二图(心性图和四勿总箴)乃圣学功夫,至切、至要、至简、至易处。”“上智以图悟,其次以言悟” ——是的“图解法”比语言表达更简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性图”所展示的和《心性图说》要说明的,是把没有物质形态的“心”(精神)和没有物质形态的“理”(自然法则、规律)视作世界的本原呢,还是认为物质形态的自然界才是世界的本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误解。请看:

“心性图”上,一个代表宇宙的大圆圈里,融入了《淮南子·齐俗训》关于宇宙的论述:“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跨越大圆圈的内外,“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而且,“天灵—— 显然,这里的”,是与物质形态的“”相对应的,是其本身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的“精神”;

“心”下面是“”,“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 ——显然,这里的”,是同物质形态的“”一样,是构成万物的“物质”;

中间是”,“情也者,‘心’之生理也” ——”是由精神产生的思想、意识;

【插注:清同治丙寅葺刻之资政堂藏板《甘泉文集》中,有个别文字错、漏。如上述《心性图说》中,就把“情”字,误刻成“性”字了(卷之二十一第一页)。此一误刻,难免引起粗心者的误读矣。】   

跨越大圆圈内外的,还有一个处于图下方的“万事万物天地心” ——即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

(以上引文,引自《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一,第一、二、三页)。

很显然,“心性图”上的“”,不是指实体“心脏”的“心”!这个“心”,是指人的精神(思想、灵魂),是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的。

我们可以换成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心性图说》:宇宙中的万物(所有的物质:“性” ——“气”)是构成宇宙的硬件,是自然界的本原;然而,能够利用这些硬件来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动力,却是人的“精神”,即 “包乎天地万物之外”又“贯乎天地万物之中”的“”。这个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它是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前进的驱动软件。宇宙中的硬件——万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春夏秋冬、山河湖海、百花万木、飞禽走兽……,它们各自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世界上就会有风雨雷电、地震海啸、花开叶落、鸟飞鱼游、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万物会不断地变化呢?这是因为自然界有一种无形的驱动程序(软件)在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者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试想,我们要把周而复始的“四季寒暑”变成365天天天恒温18度、我们想要鸟儿到水里游泳、鱼儿到蓝天翱翔,行吗?

甘泉先生还指出:天灵灏气,与地广大,与天高明。惟贯通百体”。很显然,甘泉先生进一步说明“”是思想,是精神,是智慧。思想(精神,智慧)是宇宙中的“万物之灵”人类所独有的。我们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一个硬件;我们要改造世界、要创造财富,必须有”(思想,精神,智慧)这个软件来驱动。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精神变物质”的驱动程序呢?——回答很简单:学习知识,积累智慧,“软件升级”。当我们的头脑里有了高新技术所必须具备的睿智,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不仅制造出飞机、原子弹、氢弹,我们还可以放卫星、回收卫星,我们也可以拜访月球、以至探测火星和外太空。这就是毛泽东说的“精神变物质”。而毛泽东说的“精神”,就是甘泉学说中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却“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贯乎天地万物之中”的哦!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在不断地运动、演变、发展中。世界处在一种自然生态平衡之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无法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甘泉先生用《心性图说》来解说“心”和“性”的关系,说明人的“心”(精神)高于一切;说明宇宙充满了“性”(“气” ——物质),“性”(“气”)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天地心”。这是不以人的“情” ——意愿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心性图”和《心性图说》中得出结论:“甘泉学说”是唯物主义学说。

3.2.3   从湛若水的宇宙观,看甘泉学说的属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完全相对立的。

湛若水的宇宙观是怎样的呢?

湛若水通过制订书院的《训》、《规》,编写《讲章》、《知新后语》等教材,把自己的学说融会在先哲的经典中,传授给弟子。有的观点,颇具独特见解,汇成《新论》;有的观点,是在回答门徒的疑问时表述的。如《樵语》、《雍语》、《二业合一训》、《新泉问辨录及续录》和《问疑录及续录》,等等。这些著述,无不体现他的辩证法思想。

《新论》中,他除了教导学生如何用心学习、如何处世做人外,着重讲解自然法则,认为自然界万物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是因为化则形形 ——物质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从而产生不同的形态。他说:宇宙间,一而已(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实体)。自其一阴一阳’之中者(万物各自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周而复始。例如日明夜暗、四季寒暑、风雨雷电等等),谓之(这是自然法则、规律);自其成形之大者,谓之天地(万物构成了天地);……其至公至正者,谓之事物的条理或准则);自其理出于天之本然者,谓之天理”(《甘泉文集》卷之二弟一至第十二页)。

湛若水反复解说:万物也,化者自化”(观察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其自己在变化着的)“生者自生色者自色形者自形自动自植自飞自潜……是谓自然”,“无丝毫人力”(万物按自然规律变化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一第四至五页)。 

湛若水1518年至1521年间在西樵大科书院向他的士子阐述“心性之学”时,驳王守仁“空奇书”误解,教导他的弟子:“宇宙之间,只是一充塞流行(万物变化发展),与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弊坏,消尽,而此、此亦未赏亡,则亦未赏空也!”请看,这是多么鲜明的“物质不灭论”哦!他进一步指出:“也者,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也。”(《沙堤湛氏族谱》卷廿六,第十四页)。你看,湛若水的“心性之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多么的吻合“宇宙”便是物质世界,它是不以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

因此,对于“甘泉学说”,我们不能仅从“心性之学”的“”字字面上,就认定它是唯主义的学说。我们更应看到,湛若水是如何论“气”、论“道”的。

综上所述,甘泉学说充满了辩证法,体现了许许多多的唯物论观点。辩证唯物论是甘泉学说的精髓所在。

4.研究“理学”、“心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学者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体现了学术环境宽松、百花齐放、社会和谐、人文进步。

我想,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开展对我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君不见,日本学者志贺一郎先生,他在昭和四十年(1965)开始研究《湛甘泉先生文集》,“一字一句研读、琢磨,直到弄懂,有时几天才读懂一行”。他以湛甘泉“勿忘勿助的精神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他一面学习、一面研究,终于在昭和五十四年(1979)拿出了研究成果(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跋》,1979.12.)。志贺君刻苦钻研《湛甘泉先生文集》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湛若水一生著作等身,对于其思想——“甘泉学说”的研究,还有许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选择。例如,甘泉先生说:“今日强暴蜂起,民不聊生,只是纪纲不立,善恶未明。”(《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三,第十七页。“纪纲”出自《礼记·乐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甘泉先生认为应当依法治国的思想,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日本志贺一郎先生说:“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不仅风靡了明代,而且是当今全世界各民族平等生活的本源思想。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加以实践,那么,必将开辟一条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日]志贺一郎:《湛氏史志·序》,见《湛族同宗联谊会文集荟萃》第8页)

小林信明先生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望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日]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序》)。

日本学者对“甘泉学说”的评价是中肯的,对继续深入研究所寄予的期望是诚挚的。我认为,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深入开展宋明理学、心学的研究。吸收提取其精华,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方之一。


5. “心学”汉译英建议

按照专有名词翻译原则,地名除意译为佳的外,都音译,首字母大写;人名用音译,首字母大写;其它专有名词意译,如果没有对应的词可意译时,用音译,此“音译词”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可加释义,释义放在括号内,印刷体“音译词”用斜体;手写体下横线

根据上述原则,建议“理学”翻译如下:

Lixue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取消了原释义的定语ideal(唯心主义的)】。

考虑到“心学”有时表达不同的内涵,建议根据所阐述的内容,分别作如下翻译(括号内是“注释”):

“心学” ——————Xinxue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Ming Dynasty

“陆王学派” ————LuWang School (Luxiangshan & Wangyangming’s Theories)

“江门学派” ————Jiangmen School (Chen Baisha & Zhan Ganquan’s Theories)

“姚江学派” ————Yaojiang School (Wang Yangming’s Theory)

“白沙先生之学” ——Baisha’s Theory

“甘泉学说” ————Ganquan’s Theory

“阳明学” —————Yangming’s Theory或者与“姚江学派”同,也可以。)

本人才学疏浅,错讹难免,敬请行家教正。最后,仿先哲湛甘泉先生的风格,涂古体“六言诗”二首,以作本文结论:


随处体认天理,心系万物天地。

理出天之本然,心性连结道气。

道气化而形形,宇宙一气流行,

四季寒暑复始,阴阳动静对应。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41.jpg


【鸣 谢】: 本文承蒙湛凌松秘书长、湛伟健先生、湛振康校长和湛柏欣先生等在百忙中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湛甘泉: 《甘泉文集》 资政堂藏板 同治丙寅(1866)葺刻

[2] 宋佩章: 《王守仁与明理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3] 侯外庐: 《宋明理学史》 人民出版社 1997

注意区别】

“道学”汉译英是:Neo-Confucianism[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960-1279)]。

“道教”:Taoism(one of the chief religions in old China)

道家”:①Taoists②Taoist school(a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770-221 B.C.)


附:心学的几个权威释义

《辞源》: 心学—— 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良知之学,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

《辞海》: 心学—— 即陆王学派。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做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因此后来有人称此派为“心学”。

日本《和汉词典》: 心学——“陆王之学”。中国宋朝陆象山、明朝王阳明的修心养性、良知之学。

我认为,上述释义,值得商榷。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48.jpg


作者简介: 谌荣安,笔名宦云、敦丰。1963年毕业于上海海关学院。历任湛江海关国际航运监管员,湛江地区外办翻译,湛江电台特约记者,茂名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茂名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茂名电大客座教师,茂名市政协第三、四届(1988--1998)常委,茂名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1998--2003)委员。2003年退休。

微信图片_20200531232153.jpg


谌荣安(敦丰)先生与谌卫军(青鸟)先生

在2018安化谌氏祭祖大典上相逢


青鸟品读


敦丰先生早安!一早拜读大作,对甘泉先生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深以为然,与阳明先生主张的“致良知”交相辉映,互为阐释。良知即天理,一个“致”乃事上磨的功夫:立志,勤学,改过,迁善,乃至知行合一达到“良知”的最高境界。一个“随处体认”乃指修为达到化境,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体现“天理”的大化流行。另外,我对唯物唯心简单切分和机械套用的做法不以为然,中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话语体系,有自已的解释学――道、意、象、构、言。大象无形,得意忘言,中道从容。活泼泼的中国哲学思想与表达方式,不能削足适履,剧首为床。卫军献芹



敦丰专辑:

谌荣安:陈白沙衣钵传人湛若水——读《湛氏族谱》




转自: 阳明学苑

关于我们

——

网站首页         专家介绍

热点动向         活动资讯

资源下载         需求发布

自由论坛

专家在线咨询


王阳明简介

——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联系方式

——

邮箱:ymxsgxpt@163.com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电话:13970100933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61号(赣南师范大学)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