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阳明学学术资源 在线共享平台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知行合一


合作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
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赣州阳明书院

讲好绍兴故事系列之——商圣范蠡是怎样炼成的

 二维码

1.1jpg.jpg


范蠡像


一,范蠡是谁?

范蠡,字少伯,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约为孔子同时期人。

范蠡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但范蠡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年轻时拜计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人,是从晋国逃亡至宋国的落难贵族)为师。计然为道家人士,博学多才,尤尚经略,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范蠡苦读了《书》、《易》、《诗》、《握奇经》、《六韬》和《三略》等大量经典,学会了文韬武略、平定天下、治国安邦的方略。

但纵使范蠡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胸怀天下,无奈此时的楚国政治腐败,讲究门第,非贵族不得入仕,平民出生的范蠡也是能落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境地。苦闷的范蠡便放浪形骸,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成为了有名的“楚国狂人”。

所幸的是,范蠡遇到了生平第一位伯乐——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公元前516年,才高八斗的文种也是仕途不顺,被派遣到宛地做了个小官——县令。他听说宛地有个叫范蠡的疯疯癫癫的年轻人,很有才能。文种便不顾身份,几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这位传中的范蠡。两人交谈后,都觉得彼此相见恨晚,便结为终身知己,共谋发展。


2.jpg

春秋形势图
二,范蠡在越国做了什么?

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他们继续呆在楚国,此生肯定没有出头之日,人生若要有所成就,就得离开楚国。那去哪里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去吴国发展。后来考虑到从楚国去的伍子胥在吴国已经为相了,去了也没有他们什么事,于是决定投奔当时还比较弱小的越国,范蠡时年25岁。

刚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没有得到越国的重用。公元前494年,因不听范蠡劝诫,勾践兵败被围于会稽山,至此危难之际,范蠡和文种才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通过计谋与贿赂,巧妙利用了吴王夫差的弱点以及伍子胥和伯嚭的矛盾,让吴国退了兵,给越国带来一线生机。第二年,范蠡陪勾践夫妇入吴为奴,留文种监国。3年后,通过范蠡的计谋及运作,勾践获得了夫差的信任,被获许离吴归越。

勾践回国后,开始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历程,在范蠡、文种的协助下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范蠡向勾践推荐了自己的老师计然,帮助越国发展经济。计然为越国复国献出了《计然七策》,文种和范蠡在《计然七策》①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灭吴九术》②作为基本国策。同时,范蠡利用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等诸侯中原争霸,使吴国无暇顾及越国。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力大增,军队人数达到了5万人,这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公元前482年,乘吴王夫差尽率主力北上中原争霸之际,越国乘吴国国内空虚进攻了吴国,俘虏吴国太子,夫差匆忙回救也被击败,吴国从此一蹶不振。几年以后,吴国国都被越国攻破,夫差自尽,吴国灭亡,越国称霸。范蠡、文种、计然这些外来人才,在帮助勾践复国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永载史册的人生。

   

3.jpg

吴越人物关系图
三,范蠡功成为何要身退?

公元前476年,在范蠡和文种、计然的帮助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按例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此时,范蠡发现,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目光阴鸷。范蠡突然想起了计然对他说的: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范蠡叹道:“大功不赏,越王已不想兑现共天下的诺言。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于深夜带着西施,一叶扁舟悄悄地离开了越国。

范蠡作为道家人物,践行了他的“功成身退”、“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但作为儒家人物的文种,想法与范蠡不同。《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接到信后,在留去之间犹豫不决,觉得范蠡有点危言耸听,自己对勾践复国立下了如此大功,又对勾践忠心耿耿,勾贱是不会辜负他的,会兑现与他“共天下”的承诺的。但是,他也心存疑虑,便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就是称病在家,不问朝政,以此试探勾践。有一天,勾践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了身上的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九条计谋,我用了五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带到地下去见先王如何?”勾践说完就走了。文种取过宝剑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大德不报,大功不赏。我不听范蠡的劝告,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是后悔呀!百世之后,凡是忠于君王的臣子,都会以我的下场为殷鉴的。”说完举剑自刎而死。越王勾践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为了家天下而屠杀开国功臣的先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成了历代功臣的殷鉴。汉初三杰之一的道家人物张良,就是以文种为鉴,功成身退,以绝食修炼的方式躲过了开国后刘邦手中的屠龙刀。

计然的结局也颇具传奇色彩。当他得知范蠡出走、文种自杀后,也悄然离开越国。据说在离开越国国境时,他脱下脚下的鞋,把土都抖在越国境内,表示不稀罕越国的荣华富贵,连粘在脚下的越国的尘土也不带走,着实令人唏嘘。

         

4.jpg

绍兴府山文种墓
四,范蠡和西施

要讲范蠡的故事,西施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根据他和文种制定的灭吴九术中的“美人计”,范蠡周游越国,遍访佳人。据说,当时越国盛产美女,有“越女天下白”之称,可见,当时世人的审美观是以白为美的。一日,范蠡在诸暨浣纱江畔,与家住苎萝村西边的美女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电光火石,郎才女貌,便上演了一曲千古绝唱、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但国难当头,身负使命,容不得儿女情长。范蠡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要亲自对其进行歌舞礼仪陪侍等方面的“培训”。在范蠡带着西施即将回到越国都城的时候,城中百姓听说范蠡所选的西施貌若天仙,就纷纷出城跑到郊外的路旁,想目睹一下西施的美貌。正为国库空虚发愁的范蠡便灵机一动,传话下去:“要想观看西施,须先交纳金钱一文。”于是,他设柜收钱,顷刻之间,钱柜就满了。范蠡所得金钱无数,解了国库空虚的燃眉之急。范蠡经商的才能在那个时候已经显现出来了,范蠡也可以说是美女经济的鼻祖。绍兴保存至今的具有2510年历史的古城,也是那个时候由范蠡所建,绍兴都城也称蠡城。


5.jpg

西施剧照

大约在公元前490年,范蠡要亲自把西施送入吴国,献给吴王夫差。据民间传说,范蠡送西施入吴的这一路,走得非常缓慢,据说走了快一年。从绍兴走到嘉兴县南100里的时候,西施和范蠡所生的儿子已经能够牙牙学语了。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后人在这里建了“语儿亭”,以纪念范蠡和西施的爱情结晶。

范蠡入吴后,他亲自把心爱的人西施送入吴王帐下后,躬身退出,把入吴使命单独留给了西施。难以想象,范蠡为了越国练就了多大的心胸啊!为了情郎范蠡,为了越国的复兴,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西施只有用自己的美貌和身体作为武器,拿下了吴王,让吴王夫差神魂颠倒,不理朝纲,为越国争取了宝贵的修养喘息的时间。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段历史中的三个人:勾践、范蠡和西施三人。作为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虽然精神可嘉,但背负国恨家仇,他的行为便显得理所当然;作为范蠡,既无国恨更无家仇,他的行为便可赞可叹;作为西施,既无家仇,国恨之说也差强人意,她这种以身殉国殉情的精神令人感动。可以说,勾践复国,西施也是功不可没的。

吴国灭亡后,越国并没有用“鲜花和掌声”迎接这位女英雄的回归。勾践想据西施为己有。勾践的夫人怕因西施而失宠,准备要偷偷把西施沉江。好在有情有义的范蠡不负西施,悄悄带着她泛舟五湖,实现了自己对她的承诺。《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史书记载到这里,西施和范蠡的故事令人动容。站在被程朱理学熏染后中国人的视角,是很难理解和容忍范蠡和西施这段感情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地侠女,前有西施,后有秋瑾,绍兴因为有她们而变得光彩夺目。西施不愧为中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之首。         

     

6.jpg

泛舟五湖
五,范蠡的华丽转身——商圣

《史记》对范蠡的结局有记载,说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在越国复国后,自觉在有大功于越王的情况下,越国反而难以久居了,越人已经在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遂悄悄与西施一起泛舟五湖,定居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这是因为愧对由于自己的计谋导致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也确实认为自己和文种的遭遇同伍子胥是一样的。

在齐国,化名“鸱夷子皮”的范蠡运用从计然那里学到的经商知识来经商置业,不久就富甲一方。齐国人广为传说他的贤能,齐王便请他做齐国的丞相。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不是好事!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悄地把财产分给周围乡邻,只带少量财物与家人一起离别了齐地。

一身布衣的范蠡迁徙至陶地,继续经商治产,没出几年,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贱买贵卖,赚钱只赚十分之一二的利润。陶朱公的美名远播天下,各诸侯王公争相与他交往。盛名之下,范蠡又急流勇退,奉行道家“圣人无积”的思想,散尽家财给天下穷人,从此归隐,销声匿迹。范蠡的经商思想被后人托名编成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③、《陶朱公生意经》④、《陶朱公商训戒律》⑤、《陶朱公经商谋略》⑥等。


7.jpg


六,范蠡成圣的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集政治、财富、美人于一身,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扶困济贫、功成身退,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成为后人处世的楷模。宋王十朋曾写诗来赞扬他:“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

范蠡之所以成圣,成为后人膜拜的偶像,我想和他以下这些思想和行为是分不开的:他鞠躬尽瘁,信守诺言,取财有道,体现的是儒家圣人的境界;他功成身退,三散家财,圣人无积,体现的是道家圣人的境界,也是佛家无我的境界。他儒道互补,洞察人性,顺应天道,自然而然成为了后世圣人的楷模。

8.jpg

府山范蠡祠

七,我们的反思

吴越春秋,是绍兴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篇章。没有这个篇章,绍兴的历史要重写。今年,也是这座被称为“蠡城”的绍兴古城建城2510周年。我们会歌颂勾践卧薪尝胆,会歌颂胆剑精神,也会歌颂“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但我们不能不歌颂千里之外来到绍兴谱写这个辉煌篇章的导演范蠡、文种们。没有范蠡、文种,也就没有当年越国的辉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应该从我们绍兴的文化基因中剔除。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之所以能够有后发优势,一统天下,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秦国的制度能够集天下英才为其所用。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过去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现在,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不是资金、资源和政策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要改变绍兴目前人才净流出的局面,我们是否能够从纪念、缅怀范蠡、文种们开始呢?

9.jpg

范蠡祠全貌




注:
①《计然七策》:
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②《灭吴九术》:
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 ;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 ;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 ;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 ;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 ;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 ;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③《陶朱公理财十二则》: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④《陶朱公生意经》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⑤《陶朱公商训戒律》
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
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⑥《陶朱公经商谋略》
三谋——
人谋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谋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谋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帐目要清,糊涂弊端生。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三略(货略、价略、市略)——
货略的核心是务完物。“以物相贸易,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价略的核心的是审贵贱,价格问题颇为复杂。他强调:“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原理,就是货物供求关系的有余与不足;他指出了价格变化中物极必反的规律 。

市略的核心是讲资本金营运策略。“无息币”就是说货物、资金都要不停地周转循环。此“则币欲其行如流水。”币即钱,钱即泉,川流不息,乃汇聚成大海。




转自: 慈子 稽山书院



文章分类: 资源下载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网站首页         专家介绍

热点动向         活动资讯

资源下载         需求发布

自由论坛

专家在线咨询


王阳明简介

——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联系方式

——

邮箱:ymxsgxpt@163.com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电话:13970100933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61号(赣南师范大学)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