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阳明学学术资源 在线共享平台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知行合一


合作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
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赣州阳明书院

阿信:王阳明和中国的私学传统

 二维码



提要:1508年,王阳明以一介书生和待罪之身,贬官来到贵州龙场。在贵州的两年多,他素位而行、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结果龙场悟道,创建阳明“心学”,成为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伟大人物。


哈佛大学教授、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说:“500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几百年来中国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家多受王阳明的影响:李贽、黄宗羲、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


王阳明的思想对近代日本、韩国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有人请教日本明治时期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成功之道,东乡平八郎让那人看自己的衣带,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伏首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东亚启蒙运动的先导。以书生带兵,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是中国儒家圣贤“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的人物。但毫无疑问的,王阳明一生最重视、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是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勤勉的好老师。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明代的教育从程朱理学的科举枷锁下解放出来,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大儒王阳明》一书作者周月亮这样评价:“近代中国每当应变乏术的时候都会想起王阳明。”在中国教育改革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重新寻找王学的精神,一定让我们今天的老师受益。


龙场悟道之前


王阳明,名守仁,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晋王羲之之后,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家族显赫。


王阳明从小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活泼好动,喜欢别出心裁,做恶作剧。12岁读私塾,不好好读书,经常偷跑出去和一群孩子玩耍。他做孩子王,自制大小军旗居中调度,左旋右转,就像将军在指挥战斗一样。老师责备他不务正业,他反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学为君子,学为圣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主题,是中国几千年品格教育的内容。科举登第只是谋取个人荣华富贵。王阳明在12岁就有这等认识!


17岁那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朱熹说“格物致知”,他和一位姓钱的朋友决定按着朱熹的“格物”说来下手格竹子。他们从早到晚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庭前的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推究竹子中存在的道理。既然朱熹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来直接验证。到了第三天,朋友辛劳生病,王阳明还笑他不中用。但是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因为心力交瘁,病倒了。


18岁他带着新婚夫人回老家余姚。路过江西上饶,拜访当时的著名学者娄谅。娄谅认为当时的官学“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勉励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以为然,乃广读经史,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24岁之前,他先后两次会试不第,于是开始深入佛老,谈养生,有遁世入山之意。


28岁中进士。33岁主考山东乡试,他感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讲学以立志成圣为宗旨。


明代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都必须背诵朱熹的《四书集注》,苦练八股文。学风极其沉闷、守旧。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缺乏经世致用的能力和心志。


吾性自足与知行合一


如果王阳明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他会是一个正直的官员。而由于做官不能施展他的抱负,他还是一个教师,一个利用业余时间私人办学、传道授业的教师。但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降大灾难与他。


1506年,王阳明36岁。明武宗正德即位,宦官刘瑾弄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人上书,要求皇帝罢免刘瑾,被抓捕入狱。王阳明仗义执言,于这一年11月被关进东厂监狱。在朝堂上扒光裤子重打40大棒后,发配贵州龙场驿。


龙场驿就是今天贵州贵阳西北四十里的修文,处万山环抱之中,荆棘丛生,瘴气流行。那时的龙场是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是汉族人谈虎色变的蛮夷之地。刘瑾把王阳明发配到这里,目的就是你不去,抗旨是死;你敢去,那里的环境也会让你死!


王阳明是真的不想去。他也起过自杀的念头。朋友劝告他:你当然可以一死了之,你的父亲、你的家人怎么办?


到了龙场,因为是钦犯,没有地方给他住。他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一个洞口旁搭了一个草棚子栖身。春天断粮了,他只能四处挖野菜充饥,并拿起锄头,种起庄稼来。家里派来伺候他的仆人面带饥色,脸露怨气,他不仅要为他们做饭洗衣,还要为他们讲笑话、唱诗歌、鼓励他们。


他本来是朝廷命官,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沦落至此。连书都没有两本。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王阳明总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周文王处此,会怎么做?孔子处在这个环境,会怎么想?


王阳明筑起一个石墎,发誓说:“吾惟俟命而已!”在这种环境里他顺时知命,宠辱不惊,在静静默坐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一天深夜,他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就好像有人在他耳边亲自告诉他一样。王阳明大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当时他的仆人都已进入睡乡,被他的笑声吵醒,以为主人因长期被环境刺激,神经出毛病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不设身处地,不身临其境,很难对王阳明的思想感同身受。笔者曾在夏天走进王阳明“悟道”的山洞,那山洞在修文县城郊外一个荒芜的院子里,杂草长了有几尺高。进了山洞,随身携带的手机荧屏几分钟就没有显示,原来是电路受潮。据王阳明龙场悟道501年后环境尚且这样,王阳明当年的处境可想而知。但他在《瘗旅文》中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王阳明曾经告诉自己的学生:“功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简易,愈真切;愈真切,愈简易。”


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对劲,靠不住;当你明明做的是对的事情,因为所有的圣贤书都告诉你应该这样做,而你做了以后,带给你的却是灾难;当那些和你一样读圣贤书的人,看着你掉到坑里却袖手旁观时,你应该怎么办?


阳明“心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面对同样的处境,王阳明完全有可能像后来的李宗吾先生那样,发现人性的阴暗,创立“厚黑学”。而他基于他对自己和他人的体察,发现上天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放了一个东西:良知。正是这个良知,能保证每个人只要努力,均可成为圣贤。也就是“吾性自足。”


1508年王阳明发现“吾性自足”,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开始讲授“知行合一”。


既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良知,可是那么多熟读程朱理学,靠科举取得功名的饱学之士口上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落实到“行”上又为什么那样表里不一?是因为朱熹的“先知后行”理论在知和行之间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缝隙,给所有名为读圣贤书,实则利欲熏心的名利之徒以可乘之机。而科举取士,这些人在文章中可以说的天花乱坠,大道理知道得比谁都多,可惜唯一的问题是行不出来。


所以王阳明对症下药,倡导知行合一。用行来作为是否“真知”的标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八个字就像一面镜子,让所有的道学先生没有退步之阶。


当今中国教育界很多教师面对现状摇头叹气,九年义务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大学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埋怨这,埋怨那。其实王阳明那个时代也差不多。现在的应试教育和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失去了阳明心学的中国教师群体面对教育改革乏力,把原因都归咎于外在的环境,正应了王阳明的这句话:“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阳明心学一剑霜寒,500年后依然锋利无比,那霜刃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与事上磨


王阳明在贵州经历了人生的大患难,但是更大的患难还在后面。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叛乱。王阳明率领全部由江西各地拼凑起来、未经严格训练的地方部队,前后仅用35天,平定号称拥有大军10万的藩乱,生擒朱宸濠。其用兵神速,古今罕见。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阳明首起义兵时,兵微将寡,家乡亲人认为他的结局基本上是一个字:死!如今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平定藩乱,皇帝应该很高兴吧?不!王阳明遇到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顽主皇帝。这个皇帝认为带兵打仗,比在宫里面享受荣华富贵更刺激好玩。这边王阳明已经平息叛乱,那边皇帝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赶赴南下平乱。


一旦皇帝的大军到了南昌,老百姓遭的罪会更重。王阳明想法设法阻止皇帝南行,因而搅了皇帝的好事。皇帝周围的宦官和因他立了大功而嫉恨他的朝廷官员更是不遗余力地捏造罪状,造谣说王阳明初和宁王本来互相勾结,后见事不成才杀宁王灭口,还说王阳明攻破南昌之后,把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欲致王阳明于死地。


这些谣言一旦坐实,个个都是死罪。宦官把王阳明弟子冀元亨抓紧牢中,企图屈打成招,嫁祸于王。如果在贵州王阳明还只是居夷处困,那么这时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处境极其艰难。王阳明惟自信天德良知昭昭自在,泰然超越于生死之外。“益信良知真足忘患难,出生死。”


王阳明说:“某之良知学说,从百难千死中得来。”确实如此。


其实在贵州龙场时,“良知”二字已经在他胸口盘桓。朝政黑暗,官场倾轧。但他从中国儒家瞧不起的“蛮夷”那里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的良知。在他没有地方落脚的时候,是当地的蛮夷帮助他建起了草屋;当他断粮的时候,是那些自己都吃不饱饭的“蛮夷”为他送来吃的;当地方官员派人来侮辱他的时候,是当地老百姓为他抱打不平。中国儒家思想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传统儒家把盛世的希望寄托在那些读过书的君子身上,王阳明用他的亲身经历得出“良知,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愚夫愚妇皆有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说吹响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号角。


什么是“致良知”?不管现实多么黑暗,良知是一个人可以唯一依靠的法宝。既能存身立命,又能做暗室一炬,点燃希望


阳明心学还特别注重“事上磨”。一个人再有知识,再有智慧,如果不能深入社会,用永不言退的精神身体力行,那就是枯坐禅、自了汉,离知行合一,离阳明心学的精神差的有十万八千里。


阳明心学一剑霜寒,500年后光华依然,那力量就在“致良知”。


私学传统与教育改革


王阳明一生做过许多事情,但终其一生,最喜欢的事情一直是做一个老师。


讲学、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和官学相区别的私人和社会行为。不在官僚体制内运转,无须靠国家的力量就可以运行。平民布衣可以讲,官员一边做官可以一边讲学,官场失意的可以退下来讲学。


孔子周游列国失意,晚年专注于办学培养人才,算得上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家。


朱熹的理学也是通过私学发展起来的。理学四大家,“濂、洛、关、闽”在定为官学之前,均是私学。朱熹生前讲学备受打压。他一生无论是做小官还是赋闲,都讲学不辍。


王阳明把中国私学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一生以弘扬“圣学”为己任。在他23年的教师生涯中,6年在家讲学,17年在贬居之地、朝中、军中讲学,无间冬夏,废寝忘食,始终如一。办书院成为他每到一个地方的头大事。贬官贵州龙场,他创建龙岗书院,开贵州书院讲学之先河;在江西任巡抚,他修建濂溪书院,讲学于南昌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在余姚闲居,讲学于龙泉山中天阁,在绍兴,建立阳明书院;在总督两广军务期间,兴办思田学校和敷文书院。


阳明心学一剑霜寒,500年后依然剑气绵绵,那招式就是中国私学传统。


王阳明厌恶科举考试用规定的教材、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个性,说:“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则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儿童“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于是品格教育“是益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是说科举,也是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


阳明“心学”特别注重立志。立志之后还需勤学、改过、择善。很长一段时间,阳明教育学生从静坐入手,使其澄清心志。立志就是真真正正的从品格教育抓起。他继承和发扬孔子活泼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风格。在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对问中,在游山玩水中,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友谊,让学生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圣学的真谛,如此薪尽火传。


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一定能从中国私学的传统中汲取一些力量和勇气。只要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使命和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个饭碗,把花一些时间在学生身上,和学生建立亲密的个人友谊,教学相长。那么,正如《校长》杂志教育家论坛所倡导的那样,中国必然会诞生伟大的教育家。



文章来源2011年第一期《校长》杂志



转自:阳明学苑




关于我们

——

网站首页         专家介绍

热点动向         活动资讯

资源下载         需求发布

自由论坛

专家在线咨询


王阳明简介

——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联系方式

——

邮箱:ymxsgxpt@163.com

微信公众号:阳明学在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电话:13970100933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61号(赣南师范大学)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